《八月的蒙古包》:寻找失落游牧文明

发表于:2018-10-27  浏览数:

 

  位于九曲黄河第一弯的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是青海省唯一的蒙古族自治县,这里有一支原始的游牧部落,仍然保留着游牧民族的习惯,随季节变化不断迁徙,为的是寻找最肥美的草原。蒙古包就是他们的家,他们也依然拥有最精湛的蒙古包制作工艺。《非遗中国·八月的蒙古包》将带您走进他们的生活,去草原深处寻找失落的游牧文明。
  
  该片由中共青海省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委宣传部和中经全媒体联合出品,先后荣获“第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节目创新奖三等奖、“金熊猫”国际纪录片节人文类入围奖等奖项。


  蒙古包一词来自于满族人对蒙古族住所的称呼,是游牧生活的产物。实际上,自古以来蒙古族人和其他一些民族称这种房子为格日,而到了17世纪,因为满族人叫格日为蒙古包(包是满语,房屋之意),蒙古包这个名称被广泛接受。

  “包”是“家”、“屋”的意思,蒙古包是蒙古等民族传统的住房。古称穹庐,又称毡帐、帐幕、毡包等。蒙古语称格儿,满语为蒙古包或蒙古博。游牧民族为适应游牧生活而创造的这种居所,易于拆装,便于游牧。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

  在《八月的蒙古包》中,你会看到蒙古包制作的全过程。


  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30~160厘米、长230厘米左右,用条木编成网状 ,几块连接,围成圆形 ,上盖伞骨状圆顶,与侧壁连接。帐顶及四壁覆盖或围以毛毡,用绳索固定。西南壁上留一木框,用以安装门板,帐顶留一圆形天窗,以便采光、通风,排放炊烟,夜间或风雨雪天覆以毡。蒙古包最小的直径为300多厘米,大的可容数百人。蒙古汗国时代可汗及诸王的帐幕可容2000人。

  你还会了解到一位23岁的蒙古包制作工艺传承人的故事,年纪轻轻的他为何对此情有独钟?
 


  纯手工制作的羊毛毡子怎么做到既透气透风又不易腐烂?《八月的蒙古包》会告诉你答案。
 


  这个草原上最后的游牧民族,有着怎样的风俗和生活观念呢?片中将一一为您揭晓。


背景链接:

  百年来,蒙古包是蒙古民族传统生活方式的象征。蒙古包发展、演变的过程极其漫长。狩猎时期,蒙古人居住在以活树为支撑、覆盖桦树皮的窝棚里。帐篷产生于从狩猎向游牧社会过渡时期,砍伐树木做支架,苫毛皮。之后,才诞生了形似天幕的蒙古包。蒙古包是人类建筑史上十分独特的一种形式,它拆卸容易,搭建方便,运载省力,是游牧民族逐水草迁徙生产生活的产物,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独特的制作技艺,体现了蒙古民族的审美观与高超的技能。蒙古包有着不可替代的观赏价值,同时具有实用价值、艺术价值、经济价值。现在制作蒙古包的民间手工艺人越来越少,蒙古包传统工艺处于濒危状态。我们要保护、传承蒙古包文化,让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源远流长。

返回顶部